在武汉天地,小艺术家们造了一个「非遗宇宙」
2022-07-04

 

 

 

玻璃墙里飞翔的沙燕风筝,展柜上静卧的泥塑玩偶,粗布帘上的狮子铺首,墙上悬挂的团扇,蓝底白花的蜡染,红底洒金的晋南狮谱,孩子剧团的绘画与影像……

 

在武汉天地壹方南馆二楼的展厅中,200余件童趣十足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「非遗宇宙」。

 

 

有趣而充满巧思的是,这些作品往往并不是单一非遗技艺的展示,而是多种非遗元素的“叠加”。

 

比如以戏曲为主题,以撕纸技艺为表现形式创作而成的《戏曲撕纸人物》。

 

 

 

比如用蜡笔拓印出凹凸纹理,用剪纸的手法剪下来,又与书法字拼贴在一起的《国家宝藏——青铜器》。

 

 

这些作品来自长春街小学一到六年级各个美术社团的孩子们。据美术组老师何灵介绍,学校共有国画、版画、剪纸、陶艺等九个社团。

 

“像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对图案理解比较好,所以做了纹样。高年级的动手能力更强,就做了一些拓印之类的作品。”

 

风格也因不同的老师和学生的自由发挥而各不相同。

 

 

开展当天,宽敞明亮的展厅中突然多了些白衬衫、戴红领巾的小身影。不一会,便充满了叽叽喳喳的热烈讨论声。

 

他们是江岸区长春街小学的四年级学生,也是本次展览的首批观众。

 

找到同班同学或是认识的小伙伴的作品,是最令人兴奋的事之一。

 

 

 

 

“胡昕语,这是你做的?”一个男生指着墙上一只黄眉红须、坠着“心想事成”纸笺的醒狮,向身旁的女生问道。

 

“对!”胡昕语一眼认出了自己的作品,神情有些自豪。

 

 

 

宋雨霏和何开欣做了一只绿色的沙燕风筝。

 

先用卡纸剪出燕子形状,再用衍纸卷成卷,捏成燕子身上的装饰花,最后用胶粘在一起。

 

 

 

 

“花几乎都是她设计的。”何开欣说。

 

“她来卷,我来贴,我们一起做的。”宋雨霏补充道。

 

 

 

周依霏和吴星睿也是一对搭档,展出了各自的狮谱和醒狮作品。

 

 

 

周依霏是这里的常客了,今年四年级的她已经连续三年有作品参加儿童艺术展。

 

 

“去年有一个跟他一起做的版画,然后前年是一个抗疫的徽章。”周依霏一一数道。

 

 

当你向这群孩子打听他们最喜欢的作品,常常会收获一些妙语。

 

两个女生在《唐朝服装绣》前停留了许久,目光来回打量着披帛和大袖衫上的绣花。“我喜欢这个,它是唐代的服装,感觉很新奇。”

 

 

一个男生突然指着另一幅作品上的古典美人,说起了他的最新发现,“这个好像茶颜悦色啊!”

 

旁边的孩子也好奇地打量过来,七嘴八舌地讨论道,“真的!我也觉得像!”

 

 

有的孩子最喜欢蜡染,“我开始以为它只是线条而已,后来经过细密的观察,发现它是个图案。然后如果没有这些装饰,它就只是一幅平平无奇的图画。”

 

 

好几个孩子都表示最爱那幅百人非遗拼图画《武汉孩子剧团故事》,理由却各不相同。

 

有人在里面的小画上看到了龙,也有人是因为发现“后面其实隐约有俩人”。

 

 

观展之外,孩子们还在陶艺老师孙文的带领下体验起了非遗面人的制作。

 

传统技艺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。

 

 

基础的胖企鹅成型之后,孩子们发挥想象力,给企鹅们加上了诸多有趣的细节。围巾、书包、披风、魔法棒、糖葫芦……

 

甚至有一位来自“拉文克劳”(《哈利·波特》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大分院之一)的女生,为企鹅做了一顶栩栩如生的分院帽!

 

 

⋆ 非遗绒花拼成的篆书“春”字,由学校绘艺衍纸社团三至六年级的35名同学花费5小时创作完成。

 

 

 

非遗是什么?

 

在杨红校长看来,非遗是一条绵延的纽带。而孩子是最年轻的传承者,他们决定着非遗的未来。

 

长春街小学一直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。如今,非遗技艺在孩子们的手中重新活了起来,便是最显见的成果。

 

 

今年,是瑞安房地产与江岸区长春街小学合作的第五年。

 

未来,这样的合作还将继续下去,为孩子们提供施展艺术才华的平台,为非遗文脉的薪火相传贡献应有的力量。

 

展览将持续至626日,期间免费对外开放,期待你的到来~

COPYRIGHT @ 2025 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
鄂ICP备17030095号-2